寒冬中的破冰者:宋平与甘肃的思想解放之路
1977年寒冬,兰州街头北风呼啸,寒气逼人。在甘肃省委大院的办公室里,新任省委第一书记宋平紧盯着桌上的《人民日报》,神情凝重。报纸头版醒目的标题格外刺眼——“凡是毛主席的决策,我们都坚决维护;凡是毛主席的指示,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”。这“两个凡是”的口号,像一道无形的枷锁,束缚着人们的思想。
窗外,甘肃的民生困境如同厚厚的积雪,沉重地压在百姓肩上。全省逃荒人数已超过百万,许多地方的农民穷得只能靠“三石一顶锅”度日——用石头支锅、石头当碗、石头作凳。宋平的前任冼恒汉因推行极左路线被免职,但“两个凡是”的阴影依然笼罩着甘肃的干部队伍。想到这里,宋平猛地抓起电话,语气坚定地说道:“通知宣传部长,明天开会!”
打破思想枷锁的呐喊
第二天,省委会议室内气氛凝重。宋平环视众人,突然拍案而起:“我们必须打破思想枷锁!”他顶着可能被扣上“否定毛泽东思想”帽子的政治风险,率先为1958年“引洮工程”的冤案平反。有人搬出“两个凡是”阻拦,宋平毫不退让,反问道:“毛主席说过要饿着肚子学大寨吗?”
展开剩余74%1978年5月11日,《光明日报》发表了一篇震动全国的文章——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》。尽管文章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,但其锋芒直指“两个凡是”,道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,迅速引发强烈反响。
真理之争:甘肃的坚定立场
6月24日,宋平读完这篇文章,内心激动不已。他敏锐地意识到,这场关于真理的争论,将决定中国未来的方向。第二天,甘肃省委在兰州宁卧庄宾馆召开全省理论座谈会,200多名干部和学者齐聚一堂。宋平在会上公开推荐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》,并掷地有声地说:“这篇文章说出了农民的心里话!”
这时,一位老教授站起来质疑:“如果按实践标准,是不是要否定毛主席?”
宋平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拿起桌上厚厚一叠群众来信,用手指敲了敲,说道:“实践检验的不只是真理,更是人心!定西农民吃树皮的时候,‘两个凡是’能当饭吃吗?”他翻开笔记本,念出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:“过去十年,甘肃粮食产量下降23%,文盲率高达68%。如果我们继续被‘凡是’捆住手脚,就是历史的罪人!”
这番话传到北京后,中央某高层震怒,甚至质问:“甘肃要造反吗?”面对巨大压力,宋平毫不畏惧,坚定表态:“要撤职,先撤我!”
田野里的真理:农民的实践胜过理论
在理论争论如火如荼之际,宋平悄悄来到河西走廊的张掖县。这里正进行着一场“地下实验”——生产队长王永福偷偷将百亩麦田分包到户,结果产量比集体耕作高出三成。公社书记忧心忡忡地向宋平汇报:“这是资本主义尾巴!”
宋平蹲在田埂上,抓起一把金黄的麦粒,问王永福:“怕不怕挨批斗?”
王永福咧嘴一笑,朴实地说:“饿死比批斗更可怕!”
宋平深受触动,转身对随行干部感慨道:“农民的脚,比我们的理论更诚实!”
中央的转折:邓小平的关注
1978年底,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前夕,一封匿名信指责宋平“否定毛泽东思想”。然而,就在此时,宋平接到了邓小平秘书的电话:“甘肃的讨论,邓副主席很关注。”
这一消息让宋平彻夜难眠。他连夜写下万字报告,直言不讳地指出:“‘两个凡是’把毛泽东思想变成教条,这才是最大的背叛!”他引用马克思的话:“哲学家们只是解释世界,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。”报告末尾,他还附上了张掖麦田丰收的照片,并写道:“这就是最好的‘主义’证明!”
在中央工作会议上,宋平拿出一个陇东农民的布口袋,向与会者展示:“这口袋以前装的是公社大锅饭的麸皮,现在装的是家庭联产的小麦。口袋没变,变的是人对真理的认识!”话音刚落,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。
历史的印证:从甘肃到全国
1980年,邓小平公开支持包产到户,甘肃的经验被写入中央文件。那位曾质疑宋平的老教授再次见到他时,深深鞠躬道:“您是对的,我们被本本困住了眼睛。”
1981年,宋平调任国家计委副主任,将甘肃的“思想破冰”经验推向全国,为中国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